干姜的功效与作用,干姜和生姜的区别,中药干姜图片

  • A+
所属分类:中药大全

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广东、广西、湖北和福建也产。均为栽培。干姜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24方次,《金匮要略》入32方次。

【药性特点】干姜辛,热。入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狐惑病,疟病,中风病,虚劳病,肺痿病,咳嗽上气病,胸痹病,心痛病,腹满病,五脏风寒病,痰饮病,吐血病,呕吐病,下利病,蛔虫病,金疮病,妇人妊娠病等。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分。生姜辛温,长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为外感风寒及胃寒以呕吐之常用药;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而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偏治里寒之证;炮姜经炒黑,性变苦温,辛散作用大减,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见长,为治中焦虚寒,脾不统血之要药。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的说法,这是三者的主要区别。然生、干、炮三姜总属温热药,故阴虚火旺者,慎用。

中药干姜图片

  【干姜的临床应用】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伤寒表实证

小青龙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干姜在小青龙汤中,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

小青龙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痰饮病之溢饮证等,属异病同治之例。

2.太阳病变证

(1)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证

栀子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栀子条)。

干姜在栀子干姜汤中,性味辛热,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

(2)脾虚证

桂枝人参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条)。

干姜在桂枝人参汤证,温中散寒。

(3)肾阳虚证

①干姜附子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干姜在干姜附子汤中,与附子同用,以急救回阳,俾阳长阴消,阳气归根,则阴气自敛,寒邪自消。

茯苓四逆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干姜在茯苓四逆汤中,温中散寒,与附子、甘草相合,回阳救逆。

(4)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甘草条)。

干姜在甘草干姜汤中,温复中阳。

(5)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连条)。

干姜在黄连汤中,性味辛热,温在下之寒。

(6)寒热错杂痞证

半夏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干姜在半夏泻心汤中,合半夏,温中散寒,消痞结。

半夏泻心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呕吐病之寒热错杂证等,属异病同治之例。

②生姜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生姜条)。

干姜在生姜泻心汤中,温在下之寒;与生姜同用和胃降逆,宣散水饮。

生姜泻心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呕吐病之饮结气郁证,属异病同治例。

③甘草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甘草汤)。

干姜在甘草泻心汤中,合半夏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

甘草泻心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狐惑病之虫毒腐蚀证,属异病同治例。

(二)治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在小柴胡汤方后云:“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意指如咳,属寒饮犯肺,去人参、大枣甘温壅气及生姜辛散之品,加干姜温中化饮,加五味子敛肺止咳。

2.少阳病兼变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干姜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合桂枝通阳散寒,温化水饮。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疟病之寒疟证,属异病同治例。

(三)治少阴病

1.少阴病本证

少阴病寒化证

(1)四逆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干姜在四逆汤中,温中散寒,与附子合用,增强回阳之力。再合炙甘草,三药相须为用,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

四逆汤证,还见于《金匮要略》中的呕吐病之阳衰阴盛证;下利病之虚寒兼表证等,属异病同治例。

(2)通脉四逆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干姜在通脉四逆汤中,合附子,以大辛大热之药,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下利病之阴盛格阳证,属异病同治例。

(3)白通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葱白条)。

干姜在白通汤中,配附子,破阴回阳。

(4)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葱白条)。

干姜在白通加猪胆汁汤中,配附子,破阴回阳。

(5)真武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在真武汤方后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意指如咳,加干姜、细辛温散水寒,五味子敛肺止咳。

(6)桃花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赤石脂)。

干姜在桃花汤中,温中散寒,佐以粳米补益脾胃。

桃花汤证又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下利病之滑脱不禁证,属异病同治例。

2.少阴病疑似证

四逆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在四逆散方后云:“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意指若咳,加干姜、五味子温肺敛气。

(四)治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厥阴上热下寒证

1.乌梅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梅条)

干姜在乌梅丸中,合细辛、附子、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温以祛下寒。

乌梅丸证亦见于《金匮要略》中的蛔虫病之蛔厥证,属异病同治例。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芩条)。

干姜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中,辛热温脾以散寒。

3.麻黄升麻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干姜在麻黄升麻汤中,合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温中健脾,则泄利等证则止。

干姜图片

(五)治霍乱病

1.中焦阳虚证

理中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汤)。

干姜在理中丸中,温中散寒。

2.阳亡阴竭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猪胆汁条)。

干姜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配附子,以大辛大热之药,急驱内寒,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亡阳脱液证

四逆加人参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条)。

干姜在四逆加人参汤中,性味大辛大热,温脾以回阳。

(六)治疟病

疟母证

鳖甲煎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鳖甲条)。

干姜在鳖甲煎丸中,合桂枝温阳散寒。

(七)治中风病

1.风痱证

《古今录验》续命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当归条)。

干姜在《古今录验》续命汤中,和中温脾。

2.大风证

侯氏黑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菊花条)。

干姜在侯氏黑散中,合茯苓、白术、人参补脾益气。

3.热瘫痫证

风引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干姜在风引汤中,配桂枝之温,以制诸石之寒。

(八)治虚劳病

风气百疾证

薯蓣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薯蓣条)。

干姜在薯蓣丸中,温中暖胃。

(九)治肺痿病

上焦阳虚证

甘草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甘草条)。

干姜在甘草干姜汤中,温肺散寒,化饮降逆。

(十)治咳瞅上气病

饮热迫肺证

1.厚朴麻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厚朴条)。

干姜在厚朴麻黄汤中,合半夏温化水饮,降逆气。

2.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干姜在小青龙加石膏汤中,合半夏、细辛温肺化饮,降逆气。

(十一)治胸痹病

气滞虚证

人参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人参条)。

干姜在人参汤中,温中助阳。

(十二)治心痛病

1.阴寒阻滯证

乌头赤石脂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乌头条)。

干姜在乌头赤石脂丸中合乌头、附子、蜀椒四味大辛大热之品,温阳散寒,峻逐阴邪而止痛。

2.阴寒阻结证

九痛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附子条)。

干姜在九痛丸中,合附子祛寒散结。

(十三)治腹满病

阳衰寒盛证

大建中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胶怡条)。干姜在大建中汤中,合蜀椒温中散寒止痛,降逆和胃止呕。

{十四)治五脏风寒病

肾着证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证

证见:腰中冷如坐水中,腰重如带五千钱,腰以下寒冷疼痛,身体重形如水状,口淡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十一-16)。证质为身劳汗出,衣里冷湿,寒湿留着困滞腰部,阳气痹阻。治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阳散寒,茯苓甘平,淡渗利水除湿;白术苦温质燥,燥湿健脾,甘草益气健脾。四药相配,共奏温阳散寒除湿之效。该方偏重温中健脾,而脾属土,主运化水湿,故尤在泾说本方“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

(十五)治痰饮病

支饮病案举例

1.外寒内饮壅肺证

小青龙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干姜在小青龙汤中,合细辛散寒温肺,化痰涤饮。

2.冲缓寒饮复动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茯苓条)。

干姜在苓甘五味姜辛汤中,温补脾肺,化饮止咳。

3.支饮呕冒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茯苓条)。

干姜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中,合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饮,降逆止呕。

4.支饮形肿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中,合半夏、细辛温阳化-248-饮,和脾胃。

5.支饮兼胃热证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茯苓条)。

干姜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仁大黄汤中,合半夏、细辛温化水饮,降逆和胃。

(十六)治吐血病

虚寒吐血证

柏叶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柏叶条)。

干姜在柏叶汤中,与柏叶配伍,振奋阳气而摄血。

(十七)治呕吐病

中寒饮盛证

半夏干姜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干姜在半夏干姜散中,温中散寒,化饮降逆。

(十八)治下利病

上热下寒证

《外台秘要》黄芩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芩条)。

干姜在《外台秘要》黄芩汤中,温阳散寒。

(十九)治金疮病

留滞成瘀证

王不留行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王不留行条)。

干姜在王不留行散中,合川椒祛风散寒,温通气血。

(二十)治妇人妊娠病

胃虚寒饮证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干姜在干姜人参半夏丸中,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干姜

干姜的配伍应用

1、干姜与附子的鉴别:二者皆为辛热之品,均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同可用治阴寒内盛,脾阳不振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泻,以及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附子有毒,其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较强,为温里散寒之要药、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并善于补火助阳,善治肾阳、脾阳、心阳虚证;以及寒湿痹痛等证,以治中下二焦之里寒证为主。干姜虽温里散寒、回阳救逆之力不如附子,但又能温肺化饮,以治中上二焦之里寒证为主。 
2、干姜与高良姜的鉴别:二者皆为温中散寒的主药,主治脾胃寒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可配伍使用。两者在临床常常相须为用。不同之处在于: 干姜用于暖脾阳,偏治脾寒腹痛泄泻。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治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以及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等症。高良姜则长于散胃寒,善治胃寒冷痛,以及寒凝气滞,噫气呕吐等症。 
3、干姜治脾寒疟疾:一干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二干姜炒黑为末,临发时以温酒服三钱匕。(《外台》) 
4、干姜治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海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5、干姜治吐血不止:干姜为末,童子小便调服一钱。(《千金方》) 
6、干姜治吐、下血:当归、阿胶各八分,川芎五分,蒲黄一钱,柏叶一钱五分,炒姜炭七分。上水煎,百草霜末点服。(《观聚方要补》断红饮) 
7、干姜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易伤难化,无力、肌瘦:干姜(频研)四两,以白饧切块,水浴过,入铁铫溶化,和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十丸。(《十便良方》) 
8、干姜治肾若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干姜苓术汤) 
9、干姜治暴赤眼:白姜末,水调,贴脚心。(《普济方》) 
10、干姜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诸症辨疑》) 
11、干姜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12、干姜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13、干姜治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千金方》) 
14、干姜治头目旋晕吐逆:川干姜二两(炮),甘草一两(炙赤色)。上二味,为粗末。每服四、五钱,用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热服。(《传信适用方》止逆汤) 
15、干姜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16、干姜治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太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干姜的用量用法】

1.用量 常用量3—9克。

最小量1两(3克),如干姜附子汤。

最大量3两(9克),如小青龙汤。

2.用法 汤剂,丸药,散剂。

按:干姜辛热性燥,善祛里寒以温脾胃之阳。凡阴寒内盛,阳气衰微,或脾胃虚寒,吐泻冷痛等证,皆常应用。本品既能温脾阳以燥湿,又能温肺以散寒,寒饮化而不致上逆犯肺,则咳喘自止。故又常用于寒饮犯肺之咳喘证。本品为仲景所喜用,凡虚寒所致之咳喘、痰饮、痞证、呕吐、虚劳、吐血、便血、金疮、瘀血和中风等诸多病证,皆常以干姜为主药,或为辅助药治之,涉及的方剂达43首,多有上佳疗效。

  【干姜的文献摘要】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优良。”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从新》:“炮黑,止吐衄诸血。”

【干姜的药理作用】

1.据化学分析 同生姜,主含挥发油及辣味素等。

2.据药理研究'

(1)促进血液循环。

(2)能反射性兴奋血管运动中枢,通过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上升。辛辣刺激确能使健康人的血压增髙。

3.据现代临床 本品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目前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梅香斋 梅香斋 0

      谢谢!太好了!